曾经笔者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女排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排球理念,那么队伍将难以取得长期的成功。而这一点,在世锦赛的惨败中得到了体现。

蔡斌胜赵勇:排球理念缺乏,训练模式存疑!

如今的国际排坛竞争愈发激烈,各支强队都在明确自身的优势并围绕着优势建立打法。比如,巴西、美国依靠身体条件和技术手段打出高举高打的风格;日本则专注速度与灵活性。中国女排的队员普遍个人能力不够突出,这就意味着我们同样应该通过快速灵活的战术来弥补短板。

可现在赵勇执教的这支队伍却显得问题重重,缺乏清晰的打法体系。队员个体特点和技术存有明显缺点,但在战术上没有找到有效的补救方式。以庄宇珊来说,她的身高对网前进攻形成制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她在一传和防守上展现优势,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再看吴梦洁,她的进攻节奏过于单一,缺乏速度和突变,这使得她在面对对手的高拦网时难以通过技巧找到突破口。而龚翔宇作为老将,她的状态与以往相比已经有所下滑,现在只能在战术中抢速度去击出关键性得分,但如果团队无法为她创造出足够的进攻条件,她同样无法发挥作用。

年轻的张籽萱,看似具备较好的天赋,但其速度上的短板明显,而且在国际赛场上经验尚浅。虽说她年仅16岁,却需要更大力度的培养和明确的发展路径,而非盲目投入到没有适配体系的比赛中。

相比之下,蔡斌的执教理念相对清晰。他主张“两边拉开、中间施压”的高快结合打法,并且直言队伍整体偏弱,因此始终坚持多点开花、快速多变的战术思路。正是他带领的团队将主攻点李盈莹所具备的个人能力充分放大,同时利用刁琳宇的传球灵活性使战术如拉三远网快球等得以扎实执行。

这并不是说要对蔡斌一味歌颂,而是提醒赵勇作为教练,必须明确自己的建队想法。在队员个人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要走快速多变的战术调整方向,拖泥带水只会加速崩盘。

赵勇本人执教能力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50岁的人生阅历并未能弥补其国际大赛经验的空白。这种情况下,他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大赛心理抗压性都存在诸多不足。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整个中国女排在教练的选拔和管理思路上似乎落后于其他强队。以日本为例,他们不仅聘请中青年外籍教练,而且还将主力队员推向欧洲联赛参加高水平对抗,而我们还在依赖男排背景的教练担纲重任,这些影响深远的决策实在令人忧虑。

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女排的教练任免应当更加匠心独具,优先考虑从冠军体系中培养或者选拔教练。例如,可以从优秀球员退役后培养他们成为教练,或者是从成绩过硬的陪练体系中选拔,避免继续依赖那些男排出身的助理教练。事实证明,这些教练普遍缺乏战术整合能力,队员各自为战,拦防体系不成形,经常导致局面失控。

蔡斌胜赵勇:排球理念缺乏,训练模式存疑!

此外,这些从男排体系过来的教练普遍在临场指挥中表现疲软,对换人、暂停、挑战等基本调度手段缺乏节奏把控,经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低级失误,使得比赛节奏完全被对手掌控,这无疑是女排大赛中的致命短板。